啥~玉米做杯子 老將砸重本拓市場
- taincaixin
- Apr 12, 2015
- 2 min read
為了1個理想,做MIT品牌的大傻子。 石油終有枯竭時,66歲新浦樂生技總經理葉明昇看好再生能源未來性,發展原料來自玉米等植物的PLA生質材質。16年來不少同業認賠出場,他堅持:繼續下去。 早年從事玻璃、塑膠產業進出口生意有成,一次義大利客戶告訴他以玉米澱粉製作「農用薄膜」,覆於田間防害,最後可與泥土混合,相對塑膠無法分解他看好此新興財。 但相較近年環保意識抬頭,當時可說是:「觀念太先進,商機待商榷。」 初始國內相關訊息匱乏,他收集資料、請教化工專家做初探性研究,試過農業用途、原料供應都不成,最後他決定跳下來做商品、打品牌。 2009年找廠商開模、設計可盛熱飲、可微波加熱的杯子等商品。2010年花博參展試賣,「沒想到從1個櫃位、3個櫃位,拓展到5個櫃位,單價300餘元耐熱杯,最高記錄1天賣50萬元,花博期間合計賣出700餘萬元。」這成功銷售經驗,雖不足以彌平多年投下7000餘萬重本,但給多年匍匐的他,打了一計強心針。 接著開始將商品打進有機商店、網站及書店等通路。近年更將PLA材質運用在各式商品,從碗、筷等家庭用品,杯、匙等嬰兒用品,牙線等個人衛生用品,邊銷售「玉米田」自有品牌商品、邊透過經銷商做禮贈品生意。 「我的個性,喜歡做跟別人不一樣的事。」葉明昇笑自己的堅持是:「台灣第一傻。」 「民國61年玻璃廠創業,71年康寧餐具代工、81年靠悶燒鍋大賣,91年轉型PLA材質。」他的拼戰經驗:「市場每10年,有一新循環。」他看好自己的傻勁。(潘怡靜/台北報導)

塑化劑風暴後,環保材質接受度提高,客製禮贈品佔營收比50%。莊宗達攝

PLA(聚乳酸),經玉米、蕃薯、馬鈴薯等植物淬取,掩埋後可被土壤中微生物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,有助降低對石油原料依賴。莊宗達攝

新浦樂老闆葉明昇投入PLA材質商品,自創品牌「玉米田」。 莊宗達攝出自蘋果日報
Comments